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有句名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确实,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主动地、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领略音乐的魅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和实践。
01、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亲其师,则信其道。一般来说,多数学生往往都会因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假如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种吸引学生的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是积极的、愉快的。这种魅力从哪里来呢?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02、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积极情感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给学生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很好地学习音乐。”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强,师生在此情此境中探索体验、获得成功、享受快乐。
03、创设情境教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比如,我在教《嘀哩嘀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看书本寻找春景图片,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似乎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04、把游戏带入课堂增趣,在玩中学、学中乐
对儿童来说,游戏中充满着无穷的情趣,嬉戏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它和所有快乐的时光一样令人难以忘怀。音乐课中渗透着游戏,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说那些看起来活泼机灵的小孩,就是平时不太活泼的小朋友一旦投入游戏之中,也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妙的乐曲,接受音乐的熏陶。
原来他们并不缺乏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缺乏的只是对音乐课的兴趣。随着热情高涨,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表现得如痴如狂。
05、把表演带入课堂,传递艺术美感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同人体律动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把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很容易地制造出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表现作品,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舞蹈引入了课堂中,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做一些即兴表演。如音乐课上,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为学生表演舞蹈,学生进行律动。通过自己的律动,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唱到激动时,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跟上音乐节奏进行身体律动,利用舞蹈、律动,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把最美的音乐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殿堂中尽情遨游,驰骋,并适应时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