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220
当前位置: 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

为什么我不推荐孩子从简笔画开始学习绘画!

来源:天籁少儿教育 时间:2023-02-19 10:59

简笔画简单、形象、有趣,家长易教,孩子易学。

大多数家长肯定在在幼儿期学习过房子的简笔画。于是,在教孩子画画时,很多就从简笔画入手。这种虽然简单,可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

简笔画是由成熟绘画能力的成年人对形象的概念化、抽象性的表现形式,是属于成年人的绘画语言。学习简笔画并不需要学习者去观察真实的对象,不同的孩子会画出一样的简笔画。如果让孩子长期学习简笔画,模式化的形象灌输,忽视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和审美感受的个体体验。有些家长可能会把简笔画当成线描,但是真正的线描于简笔画有本质上的区别,线描是靠线造型的画及对线的用法及其讲究。孩子们接触这类绘画要从速写开始,学习速写的首要条件就是观察真实的客观对象,是创造性地画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其本质在于审美。

01.先别着急教孩子画“形”

不要教孩子画图形,几乎是专家的共识。“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 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02.简笔画影响孩子理解“形”

对“形”的表现能力,除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任何事物都具备形态、尺度、空间、色彩、材质等属性。在生活或者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事物来认知世界。如这是什么花,什么颜色,有几片花瓣,哪又是什么花等等。同时又通过询问和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做到手、脑、心的统一,强化观察力的发展。而简笔画无视同类事物的差异性,模式化的把一类事物表现为几何图形的平面组合。容易让孩子忽略自己的观察体验,搅乱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不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细致的观察方法。

03.简笔画禁锢孩子的发散思维

4-6岁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画出的也不尽相同,尤其在大脑高速发展的幼儿期。

在艺术领域,快速、简单不一定是好事。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美育获得绘画能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拥有真正的内在修养,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用简笔画,画出跟别人雷同的形象!!

校区分布 CONTACT US